艱苦奮斗、勤勞節儉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是中國共產黨成功的重要經驗。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中國共產黨更加需要繼續發揚艱苦奮斗、勤勞節儉的精神。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筆者以為:
執政黨必須有艱苦奮斗精神。艱苦奮斗、勤勞節儉從來就不是一般的經濟問題,它是一個關系到政權能否穩固與得失的重大問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與江山得失何以有如此密切的關系?歷史上,這方面的正反例證不勝枚舉。最直接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如果統治者不節儉,大量的耗費從哪里來?只能從人民群眾身上去加稅,這就必然加大統治集團與人民群眾的矛盾;二是統治者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一心追求紙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就不能勵精圖治,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使社會矛盾越積越深;三是無論什么時期,財力和資源都是一個有限的量,統治集團多占,人民群眾必然少占。這些都會使統治者失去人心,從而失去江山。毋庸諱言,中國共產黨的過去,尤其是在民主革命時期因能艱苦奮斗、勤勞節儉深得人民支持從而贏得了江山和政權的鞏固。但是,今天在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有少數黨員干部,特別是掌握了一定權力的領導干部忘記了艱苦奮斗、勤勞節儉這一傳家寶,大肆揮霍浪費,利用手中的權力甚至化公為私,極大地損害黨的形象,使我們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威信受到了嚴重影響。這種現象如不得到及時遏制,是極其危險的。
艱苦奮斗仍應是新時代的要求,只是應有新內涵。勤勞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只有勤勞才能獲取生存資料;只有勤學苦練,才能提高自己的才能。對于一個執政黨來說,只有勤政為民,才能為人民所擁護;只有組織人民勤勞致富,社會才能繁榮。對黨員、干部來說,行為懶散,決不能進步;思想懶散,不愛學習,不注重修養,必然落后,甚至違法亂紀。所以,無論個人、政黨、國家一定要勤勞。財富靠勤勞創造,但要靠節儉才能積累起來。毛澤東說:“我們的國家一要勤,二要儉,不要懶,不要豪華。懶則衰,就不好。”而艱苦奮斗則更進一層次。就是通過艱苦磨練意志和提高才能。可見,艱苦奮斗、勤勞節儉是一所學校,它能培養出優秀人才,使人在其中實現鳳凰涅磐,發生新的鍛造,成為意志堅強,才能卓著的人。當然,我們今天講艱苦奮斗、勤勞節儉決不是要我們的黨政干部去過苦行僧生活,而是要正確理解賦予其新的內涵。
靠制度約束要求艱苦奮斗。繼續發揚艱苦奮斗、勤勞節儉精神,必須制定嚴厲并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規定,使艱苦奮斗、勤勞節儉的行為有章可循。為此,首先要加強法制建設,建立統一的法律制度來指導和規范人們的行為,促進人們自覺發揚艱苦奮斗、勤勞節儉的作風。其次,要建立陽光職務消費制度,進一步規范公務接待。最后,要強化對權力行使的約束機制。要改革人事制度、行政審批制度、財政制度等,要規范土地使用權出讓、產權交易、政府采購等政府行為。同時,要完善獎懲制度,對艱苦奮斗、勤勞節儉作風執行有力的單位和個人要表彰獎勵,對執行不力造成浪費損失的要追究責任。
靠道德教育引導艱苦奮斗。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必須重視艱苦奮斗、勤勞節儉作風的培養。古人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可見,節儉是共有的道德準則,奢侈是最大的罪惡淵藪。因此,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廣大黨員干部樹立并堅守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地位觀、政績觀、利益觀,促使黨員干部牢固樹立節儉意識,培養錙銖必較、克勤克儉、重視效率效益和干凈做事、廉潔奉公的作風。要加大宣傳教育,各級黨政干部學校要開設艱苦奮斗、勤勞節儉的專題課程,將艱苦奮斗、勤勞節儉作為黨政干部教學的重要內容,編寫相關教材,使艱苦奮斗、勤勞節儉成為全民的主流意識;要提高黨政干部的自主學習能力,使思想道德教育成為終生教育。
靠考評體系促進艱苦奮斗。選任具有艱苦奮斗精神的黨政干部是繼續發揚艱苦奮斗、勤勞節儉精神的重要舉措。一方面,對黨政干部廉政作風的考評,不僅要看是否有貪污受賄、化公為私等行為,還要將是否有公款吃喝、揮霍浪費等行為也作為廉潔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要將艱苦奮斗精神作為選任干部的重要條件。《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和題客調查網聯合開展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8139人參與),在人民心目中什么樣的干部堪稱公仆,81.5%的人認為人民公仆應該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可見,群眾擁護好干部的重要標準是什么。
靠監督機制保障艱苦奮斗。繼續發揚艱苦奮斗、勤勞節儉精神還需要加強對廣大黨政干部的監督。為此,一是要加強黨內監督。黨員干部不論職位高低,應該定期接受黨組織的教育和監督,就艱苦奮斗、勤勞節儉的踐行情況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二是要加強執紀監督。充分發揮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的作用,對貫徹執行有關制度規定的情況進行跟蹤監督。三是加強新聞媒體的監督。媒體作為無冕之王,過去和現在對于揭露和監督不正之風,打擊不法行為都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要加強群眾監督。對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實施有效監督,對他們是一種愛護,也會十分有利于黨的艱苦奮斗、勤勞節儉的作風不斷發揚光大。為了鼓勵廣大黨政干部、新聞從業者和人民群眾對腐敗行為進行監督,有必要設計獎勵制度,即對舉報者進行物質和精神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