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強則基層穩,基層穩則天下安。十年實踐,我國基層黨組織建設成果豐碩。黨的十六大以來,各級黨委和組織部門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拓寬領域、強化功能,大力弘揚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了堅強保證。
基層黨組織向各領域加速覆蓋?
10年間,適應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按照便于黨員參加活動、黨組織發揮作用的要求,各地在以地域、單位為主設置黨組織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組織設置,理順隸屬關系,健全組織體系,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大幅拓展,為黨的建設各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傳統領域向新興領域延伸。各地采取單獨組建、區域聯建、行業統建等方式,突出抓好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組織組建,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96.7%建立了黨組織,符合組建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99.7%建立了黨組織。
——由單位向區域延伸。各地在農村大力推廣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產業鏈、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相對集中點建立黨組織的做法;在街道社區大力推進網格化管理,切實加強區域化黨建工作;在商貿區和工業園區把黨組織建到商務樓宇、商貿市場、園區企業里。
——由實體向網絡延伸。中組部開通共產黨員網、共產黨員電視欄目、共產黨員手機報,許多地方建立“e支部”、“黨務通”平臺、“萬村網頁”,把黨建陣地拓展到網上,把組織活動開展到網上,把黨的形象展示在網上。
——由黨的基層組織向其他各類組織延伸。各地推進黨建帶工建、帶團建、帶婦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和社會整合功能。截至2011年底,全國工會組織覆蓋非公有制企業285萬家,工會會員達到1.38億人;31.4萬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獨立建立了團組織,覆蓋青年1611萬人。
截至2011年底,全國基層黨組織總數達到402.7萬個,其中基層黨委19.1萬個、總支部25萬個、支部358.6萬個。
基層黨組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10年間,各地找準基層黨組織開展活動、發揮作用的著力點,充分發揮出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
農村廣泛開展“三級聯創”等活動,有力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維護了農村和諧穩定。
街道社區廣泛開展“文明家庭”、“文明樓院”、“文明小區”創建活動,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凝聚功能、管理功能、維穩功能不斷增強。
機關廣泛開展“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動,機關黨建工作活力不斷增強。各地組織開展“萬名干部進村入戶”、“三進三同”、“掛包幫”等活動,推動機關黨員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受到基層群眾歡迎。
國有企業積極推進“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廣泛開展“四好”領導班子、“四強四優”創建活動,把黨的思想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企業的創新優勢、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
非公有制企業廣泛開展“雙強六好”創建活動,黨組織在職工群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在企業發展中的政治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社會組織積極把黨的活動融入執業活動全過程,融入日常管理各環節,融入文化建設各方面,促進了社會組織健康規范有序發展。
高校廣泛開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活動,有力推動了教育改革、教書育人和教師隊伍建設。
基層帶頭人隊伍煥發新活力
10年間,各地按照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要求,建立健全培養選拔、教育培訓、考核管理、激勵保障機制,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得到全面加強。
各地普遍把上級黨組織委派、“兩推一選”、公推直選和面向社會公開選拔等方式結合起來,拓寬選人視野,選拔優秀人才擔任基層黨組織書記。2011年集中換屆中,新當選的鄉鎮黨委書記平均年齡41.1歲,大專以上學歷的占94.2%。
各地普遍把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納入干部培訓規劃,采取集中輪訓、實地考察、實踐鍛煉等方式開展培訓。在2012年基層組織建設年中,中組部會同有關部門直接舉辦22期基層黨組織書記示范培訓班,參訓3393人。
為加強考核管理,中組部先后印發《關于加強村黨支部書記隊伍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鄉鎮黨委書記隊伍建設的意見》,對基層黨組織書記實行重點管理。
為改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結構,培養新農村建設骨干力量,形成來自基層一線的黨政干部培養鏈,2008年啟動實施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中組部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出臺15個政策,確保大學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動”。大學生村官在基層不僅鍛煉了能力,提升了素質,同時思想信念也得以錘煉。據統計,全國累計選聘大學生村官30多萬人,目前在崗21.2萬人,有8.2萬人進入村“兩委”班子,3.1萬人進入公務員隊伍,2.3萬人進入事業單位,成為各行各業補充人才的“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