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日前,中宣部理論局、中組部干部教育局向黨員干部推薦了第三批學習書目,包括《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中國共產黨簡史》、《中國共產黨歷史二十八講》、《中國共產黨新時期簡史》、《黨的歷史知識簡明讀本》、《復興之路》、《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毛澤東傳》8種。為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閱讀這8種圖書,我們邀請有關專家學者撰寫了評介和閱讀體會文章,供大家參考。
一部氣勢恢宏的近代革命斗爭全景畫卷
——讀《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
歐陽淞
從1840年鴉片戰爭發生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在長達110年時間里,中華民族經歷了衰落和開始走向復興的歷史過程。如果說,外國列強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桎梏是中華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那么,中華民族開始走向復興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浴血奮斗的結果。
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在回觀中國近代歷史時,一個個疑問不禁油然而生:近代中國為什么會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落后的中國為什么會誕生先進的中國共產黨?屢遭挫折的革命斗爭為什么會最終取得全國性勝利?
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撰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以其深邃的目光、寬廣的視野、理性的思考、精辟的分析和準確樸實的語言,再現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全過程,使今天的讀者可以從中找到中國共產黨獲取成功的答案。
該著作把黨的歷史置于廣闊的歷史背景之下進行考察和分析,能讓讀者看清歷史發展的脈絡和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該著作在敘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過程時,不限于以辛亥革命作為開篇,而是向前延伸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對19世紀后半葉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以及人民的反抗斗爭和仁人志士的探索作了概要敘述,從“兩個八十年”的視野,深刻闡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應運而生,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矛盾發展和人民斗爭深入開展的必然結果。
該著作大大拓寬和豐富了黨的歷史的內涵,突出了黨的歷史的主流和本質。黨的歷史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統一戰線、群眾工作、黨的建設、對外交往等諸多方面。這部著作從眾多歷史現象和事件中,突出了黨領導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奮斗的歷史,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并與時俱進的歷史以及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黨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這三方面的歷史線索,這就揭示了這一段黨史的主流和本質,有利于讀者正確認識和對待黨的歷史。
該著作注重揭示中國革命斗爭的發展規律,科學而全面地總結黨在各個時期的歷史經驗。除了對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經驗教訓進行闡述外,還在全書結尾單寫了一個結束語,對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和偉大意義作了全面分析,其中對黨的先進性濃墨重彩地給予了闡述,著重闡明:中國人民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鄭重的歷史選擇;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革命事業中的核心地位和領導作用,有著深厚的基礎,是任何力量所無法動搖和改變的。
該著作既體現了中央關于黨的歷史的有關精神,也反映了廣大黨史工作者對黨的歷史的新認識,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該著作堅持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的原則,通過充分吸收和利用新史料和黨史研究的新成果,對大革命時期陳獨秀的右傾錯誤、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三次“左”傾錯誤和抗戰初期王明右的錯誤等一些難點、熱點問題和黨史上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了準確的評價。該著作堅持史論結合和論從史出的修史方法,重要的結論都以可靠翔實的歷史資料作為依托,并且有許多精當的點評。因此,該著作對黨的歷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評價和結論,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該著作在注重史實的準確性、論斷的科學性和表述的流暢性的同時,也注意語言的簡潔和生動。雖然是一本嚴肅規范的黨史基本著作,但關鍵之處也不乏細節。如在敘述黨的一大會場被敵探發現時,書中寫道:“代表們正在開會時,一名陌生的中年男子突然闖入會場,環視一周后又匆忙離去。”這種描寫給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覺。從整體看,該著作用平實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歷史內涵。
(作者: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
一本簡明權威的黨史讀本
——讀《中國共產黨簡史》
李忠杰
中央《關于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學習黨的歷史,認真總結和深入學習黨的歷史經驗,把學習黨的歷史同學習運用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結合起來,同學習運用執政黨建設基本經驗和黨的建設理論結合起來,同服務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以及黨的建設的現實結合起來,獲取推動事業發展、做好各項工作的寶貴啟示和精神動力。學習黨的歷史,需要有權威性的黨史學習讀本。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的《中國共產黨簡史》,簡明扼要地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中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本書雖謂簡史,但展現的壯闊的歷史進程分外厚重和堅實。一書在手,便能清晰地把握黨的歷史的基本脈絡,是黨員干部學習黨史的好教材。
本書系統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求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歷史。全書對黨所走過的道路、經歷的復雜斗爭、遇到的艱難曲折、經歷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都作了恰當的梳理和反映。尤其是集中敘述了黨領導人民所干的三件大事:一是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建設,并在曲折中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三是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全書緊緊抓住黨史的主題和主線,用雄辯的歷史事實說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
本書在系統勾勒黨的奮斗歷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了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經驗。深刻闡明了黨的歷史不僅是一部奮斗史,也是一部探索史、理論發展史和自身建設史。重點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的進程以及所形成的創新理論成果,深刻揭示了創新理論成果的偉大意義。全書反映的艱難探索、寶貴經驗,無不展現出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不斷開拓進取、堅持與時俱進的偉大品格,同時也深刻地告訴我們:必須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持科學理論指導,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本書全面總結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作風和偉大精神,充分展現我們黨的崇高品質。其中包括“三大作風”和“兩個務必”等在內的優良作風;包括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在內的革命精神,包括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在內的建設精神,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敢闖新路、開拓創新等為基本內容的時代精神。這些在歷史上逐步形成的優良作風和精神,鮮明而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形象和人格魅力,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寶貴財富,也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既充分體現黨性原則又充分體現科學精神。全書以黨的兩個歷史決議和黨中央的有關文獻為依據,以豐富的歷史資料為基礎,堅持客觀反映介紹黨的歷史。既充分肯定成績,也對曾經出現的失誤和挫折作了一定分析。對黨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作出了權威的評價,對人們關心的很多問題作出了適當的回答,具有較強的準確性、權威性,是一部廣大黨員干部掌握黨的歷史的基本教材。
(作者: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簡要而不失全面的新時期黨史讀本
——讀《中國共產黨新時期簡史》
朱佳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到現在已有30多年,約占我們黨自1921年誕生以來全部歷史的1/3強。對于黨的這段歷史,雖然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也有論及,但其下限只到上世紀90年代初,距今已有20年之久。因此,廣大讀者很希望能有一部關于黨在改革開放30年歷史的簡明讀本。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組織編寫的《中國共產黨新時期簡史》(以下稱《簡史》,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年版)正是這樣一個讀本。它雖然不到20萬字,但比較準確地把握住了黨在新時期歷史發展的主要過程及其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黨在這一時期做的工作,獲取的成就,得到的經驗,遇到的挑戰。因此,它是一部可以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教益、給人以鼓舞的信史和教材。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是我們黨開創的,也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因此,改革開放既是新時期黨史的重要內容,又是新時期黨史的廣闊背景。要把這段黨史敘述清楚,關鍵在于講清楚黨的決策與改革開放進程的關系。《簡史》共分六章,十一屆三中全會及此后歷次黨的代表大會基本上各為一章。它通過闡述十一屆三中全會與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的關系,十二大與改革開放全面展開的關系,十三大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形成的關系,十四大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關系,十五大與深化改革的關系,十六大和十七大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之間的關系,展現了改革開放從醞釀起步到不斷推進的歷史畫卷;說明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黨在改革開放中核心領導地位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和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密切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無比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之所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之所以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根本原因在于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新時期黨史的研究與編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說清楚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簡史》把新時期的黨史放在國際和時代的大背景下,以黨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些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探索和認識為主線,逐一論述了黨在推進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加快經濟發展速度與成功實施宏觀調控、平息國內政治風波與打破西方“制裁”、應對亞洲金融危機與制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綱領、戰勝非典疫情和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中的理論思考,從而使人們比較清晰地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和實質。
習近平同志在最近召開的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要牢牢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旗幟鮮明地揭示和宣傳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領導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歷史必然性,揭示和宣傳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揭示和宣傳通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性,揭示和宣傳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領導人民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揭示和宣傳黨在長期奮斗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決反對任何歪曲和丑化黨的歷史的錯誤傾向。《簡史》比較好地體現了我們黨在新時期一貫倡導的這種對待黨史研究與宣傳的原則,一定會在黨員干部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黨史讀物走向大眾化通俗化
——讀《黨的歷史知識簡明讀本》
張樹軍
努力掌握和運用一切科學的新思想、新知識、新經驗,是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基本要求。由中共中央組織部組織一局和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共同組織編寫的《黨的歷史知識簡明讀本》,是適應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需要,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成果、黨的歷史經驗、黨的歷史知識而編撰的通俗普及讀物,是黨員干部全面、系統地學習黨的光輝歷史、寶貴經驗、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好讀本好教材。
本書緊扣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準確介紹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崇高追求和崇高使命而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本書準確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這兩大歷史任務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和堅韌不拔的實踐探索,用歷史發展的進程無可辯駁地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團結和帶領人民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歷史征程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本書運用真實而生動的歷史雄辯地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啟迪黨員干部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中,更加堅定地、更加自覺地維護和堅持黨的領導,更好地肩負起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的崇高使命。
本書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紹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深刻闡釋黨的發展規律。毛澤東在談到如何研究黨史時說:“我們是用整個黨的發展過程做我們研究的對象,進行客觀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個別細節,而是研究路線和政策。我們要用這樣的研究來使我們對今天的路線和政策有更好的認識,使工作做得更好,更有進步。”創造明天,先要讀懂昨天,只有一刻也不停止對歷史的學習和思考,我們才能開創美好的未來。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本書全面準確地介紹了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并取得偉大勝利的歷史;介紹了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豐富、發展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偉大成果的歷史;介紹了黨自覺加強自身建設、保持和發展先進性、經受住各種風險考驗而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介紹了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偉大精神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這些都為黨員干部深刻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借鑒歷史經驗和歷史智慧,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推動新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本書采用敘史和專題結合的方式,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地介紹黨的歷史知識。與以往的黨史讀本不同,本書把敘史與專題結合起來,注重介紹黨史中的重要知識點,使讀者在輕松閱讀中快速掌握黨史知識,這是本書的一大特點。為此,本書設立黨史重大事件和黨的重要會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理論成果、黨的組織機構及沿革等專題,這樣可以使讀者一看就明白、能記住,對普及黨的歷史知識,增強讀者對知識的理解有很大幫助。比如,黨的組織機構及沿革部分,簡要介紹了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和制度,黨的組織機構的歷史演變,以及黨的歷史上從中央到地方的組織機構,并借以說明這一從上到下、覆蓋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的嚴密科學的組織系統,有力保證了黨的整個組織系統有序運轉和黨內生活正常運行,保證了全黨步調一致和行動統一,保證了黨組織充滿生機和活力。總之,這是一本融思想性、知識性、資料性、可讀性于一體的黨史簡明讀本。
(作者:中央黨史研究室秘書長)
以史鑒今資政育人
——讀《中國共產黨歷史二十八講》
石仲泉
明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在迎接建黨90周年之際,系統學習黨的歷史,認真總結黨的歷史,有利于充分發揮黨的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對于幫助廣大黨員干部從黨的歷史經驗中汲取開拓前進的智慧和力量,具有重要意義。中央黨史研究室組織編寫的全國干部學習培訓教材《中國共產黨歷史二十八講》,緊緊圍繞黨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深入淺出、系統生動地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為廣大黨員干部系統學習掌握黨的歷史提供了很好的學習讀本。
這本黨史書是目前已出版的書中寫黨的歷史進程最長、反映黨的歷史較為全面的著作。就中央黨史研究室出版的黨史通史書而言,為紀念黨的70周年出版了《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為紀念黨的80周年出版了《中國共產黨簡史》。前一部著作寫到1990年,后一部著作寫到2000年。《中國共產黨歷史二十八講》是2006年出版的,反映了黨的85年歷史征程。本書集中展現了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體脈絡,突出了黨的歷史的主要事件,有利于黨員干部簡單明了而又完整系統地學習和掌握黨的發展歷史。
堅持實事求是,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學習和認識歷史,正確把握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對于學好用好黨史至關重要。這本黨史書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精神,深刻反映了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而不懈奮斗的歷史;深刻反映了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并取得偉大勝利的歷史;深刻揭示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豐富、發展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偉大成果的歷史;深刻揭示了黨自覺加強自身建設、保持和發展先進性、經受住各種風險考驗而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為黨員干部全面掌握黨的歷史知識,學習和運用黨的歷史經驗,深化對黨的執政規律的認識,提供了重要參考。
歷史總是常寫常新、常讀常新。這本黨史書雖然是通俗性著作,但不乏新思想、新知識、新經驗,讀來大有耳目清新之感。僅從篇章布局來看,寫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有10講,以突出民主革命的波瀾壯闊歷程。其中將“遵義會議和紅軍長征的勝利”、“整風運動與黨的建設”作為兩個專題重點來寫,是有創意的。因為這兩個問題對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和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具有重要意義。寫“文化大革命”歷史這一講,承續了《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和《中國共產黨簡史》的章節表述,比較清晰地反映了這段歷史的主流。在寫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新時期的11講中,全面反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昭示了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寫史無疑要有敘有議,但切忌議論過多。這本書很好地處理了敘史和議論的關系,分寸把握得當。堅持以敘史為主,在若干重要處做些要言不煩的評述,沒有長篇議論,點評精當,清爽悅目,給讀者留下了較多的思考空間。
(作者: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走向民族復興的歷史啟示
——讀《復興之路》
梁 柱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近代,中華民族歷經煉獄般的苦難,堅忍不拔的抗爭,多條救國之途的探索,終于找到了歷史發展的正確道路,獲得了鳳凰涅槃的新生。了解和牢記我們國家由苦難到輝煌的歷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樹立共同理想,是不可或缺的一課。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復興之路》三卷本,濃縮了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敘事宏大,史料豐富,筆調生動而深沉,解讀深刻而富有意蘊,凸現了歷史發展的主體脈絡,再現了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今160多年的歷史,是一套思想性、可讀性俱佳的中國近現代歷史讀物。仔細讀來,獲得許多啟示。
啟示之一,多視角、全方位、大視野地展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深刻地啟迪人們只有牢記歷史才能更加深切地關注現實和開創未來。從整體視角看,本書從160多年歷史的整體出發,系統觀照各階段、各階層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探索與實踐,將一個個歷史事件放到160多年的歷史時間跨度下,觀察它們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意義。從現代視角看,本書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出發,回望160多年中國的歷史變遷,用今天的眼光去分析歷史,去理解那個時代,從而獲得對今天的啟示。從全球視角看,本書在全球視野內觀察中國發展道路的創新對世界的意義,同時觀照世界格局的變化和國際環境對中國發展的影響。具體圍繞千年巨變命運多舛、崢嶸歲月上下求索、中國新生鑄造根基、偉大轉折譜寫光榮、世紀跨越夢翔世界、繼往開來潮起東方六大主題線索,全景式追溯中華民族160多年來的強國之夢和不懈探索的偉大歷程,闡釋中國如何在國家危亡之際開始民族覺醒,如何在民族救亡圖存的探索之中選擇馬克思主義,如何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實現改革開放的歷史性突破,如何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在新的歷史階段提出科學發展觀,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多角度、全方位、大視野的歷史考察,既給人們以歷史的鏡鑒,又引發人們對中國現實和未來的深度思索,激發和凝結起億萬中華兒女團結一致、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意志和強大力量。
啟示之二,全景式地再現新中國60年的歷史,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能夠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本書運用大量真實而生動的史實,深刻闡明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歷史和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作者以飽滿的愛國激情,史家的客觀、公正的態度,描述了當代中國發生的歷史性的變化。他們以濃墨重彩寫出了獲得新生的中國人民所創造的人間奇跡,中華民族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同時又不回避在探索中所發生的失誤,讀者會從中體會到民族復興的偉業也是一項充滿艱難險阻的事業,需要一個不斷探索和攀登的過程;一個善于在總結經驗中前進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正是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中獲得了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理性的、成熟的認識,既堅定了我們的立國之本,又走出了一條強國之路。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正反映了歷史發展的這樣一個進程。
啟示之三,深刻地揭示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規律,雄辯地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本書注重從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中審視中國從輝煌到沉淪的歷史變局,給人以思考的空間。當中國封建統治者陶醉于表面的繁榮強盛之時,西歐國家的生產方式和科學技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對世界歷史發展的這種飛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中國沒有作出應有的反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就成為不可避免的歷史悲痛。歷史雄辯地證明,落后就要挨打。本書全方位地展示了近代中國人民覺醒、奮斗和探索的歷史進程,顯示了在亡國滅種的慘禍面前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無論是前仆后繼的人民群眾的反侵略、反壓迫的斗爭,還是封建營壘中有識之士諸如林則徐虎門銷煙、左宗棠平定叛亂的壯舉;無論是以改良主張挽救國家危亡的維新變法,還是以革命手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偉業,等等,本書都以令人信服的史實,深刻說明救亡是近代中國的頭等大事,沒有民族獨立,不推翻阻礙中國進步的腐朽勢力及其制度,國家富強就永無實現之日。在閱讀中讀者會深刻地感受到,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對中國出路上下求索的歷史。歷史表明,哪一個階級和政黨能夠帶領人民群眾找到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正確道路,誰就是受到中國人民擁護的領導階級和政黨。歷史正是這樣選擇了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我們從中得到的最大的歷史啟示。
(作者:北京大學原副校長)
中華民族從沉淪到全面振興的百年信史
——讀《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李文海
20世紀剛剛過去了10年。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世紀在變化的規模和深度上能同20世紀相比。對中國來說,這是決定我們民族生死存亡的100年;是中國人民從逆境中頑強奮斗,最終掌握了自己的命運,走上全面振興的發展道路的100年。神州大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那么,這一個世紀在中國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是怎樣一步步實現的?為了推動變革中國人民經歷了怎樣的艱難歷程,作出了怎樣的奮斗和犧牲?這百年風云為今天提供了怎樣寶貴的歷史借鑒?金沖及所著《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以下簡稱《史綱》),全面而又生動地對這些問題作了準確回答。
《史綱》以一個時代主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兩大歷史任務(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三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革開放)為基本線索,對20世紀的百年歷史進行了系統的、全方位的描述。
如果要用最簡明的語言來形容這部書的長處和優點,我覺得就是兩個字:真實。這是一部真實再現中國百年巨變的信史。能夠當得起這樣的評論,主要有兩個依據:一是歷史敘述準確有據;二是歷史評判客觀公允。
要保證歷史的真實性,首先要依據可靠的歷史資料,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研究,既不能主觀臆造,也不能隨意曲解。在這方面,《史綱》的態度是十分嚴謹的。所有的歷史敘述,都有經過仔細辨析、嚴格考證的資料為根據。書中引用的資料極為豐富,特別是大量引用了過去尚未公開發表過的珍貴資料,如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各種場合的講話記錄、插話記錄,在一些文件上的批語,還有一些內部信件和“未刊稿”等,這不僅大大增加了這部書的可信度,也極大地增強了可讀性。
社會現象十分復雜,如果只是胡亂抽出個別事實,羅列一般例子,不僅不能反映歷史真相,有時會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如何選擇和甄別歷史資料,就具有重要的意義。《史綱》的作者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經常用事件的當事人的講話、日記、回憶錄等,同官方的或傳媒的資料相印證,然后再確定哪些是可信的,是符合實際的。如在論述戊戌維新運動的思想解放作用時,引用了吳玉章、羅振玉、雷沛鴻等人記述自己切身感受的文字;在談到五四運動的經過及影響時,引用了瞿秋白、許德珩、楊晦、沈雁冰、鄧穎超等人的回憶。特別是在一些事實真相并不為公眾盡知的問題上,更注意資料選擇的權威性和可靠性。如在論述抗戰勝利后全面內戰是怎樣爆發的問題時,引用了蔣介石的講話、批示,陳誠的密陳,何應欽的計劃,起草“剿共計劃”的蕭毅肅的兒子蕭慧麟及張發奎的回憶,這樣,事情的本來面目就纖毫無隱了。
客觀歷史是豐富多彩的。史學著作在描述歷史時,如果不是從歷史實際出發,而是從概念出發,依靠一些范疇和定義來編織歷史,抽去了歷史發展的具體過程、具體情節,歷史就變得干巴巴的,枯燥乏味,晦澀難懂,大大降低了歷史本身具有的生動性和吸引力。《史綱》在糾正這種弊端方面作了可貴的努力和嘗試。譬如,中國共產黨怎樣從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日本軍國主義在發動侵華戰爭時,怎樣從“速戰速決”到戰略相持再到最后失敗?抗戰勝利前后國民黨政府怎樣從獲得民眾的熱切期待到天怒人怨、民心喪盡?對這些重大問題,《史綱》全然不依靠繁瑣的概念堆砌、簡單的邏輯推演,作抽象的空洞說教,而是通過一件件歷史事實的描繪,為讀者勾畫出一條清晰的演變線索。
《史綱》在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作出評價時,力求避免簡單化的做法,充分注意到事物的復雜性和多面性。如對辛亥革命時期的立憲派,抗戰時期的蔣介石,都強調“不能用簡單的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來作出評斷”。對待歷史現象的這樣一種辯證的態度,貫穿在全書的各個方面。
一部優秀的史學著作,不但要真實地描述歷史,客觀地評析歷史,還應該努力去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史綱》的最后一章,以《歷史的啟示》為題,著重討論了20世紀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幾個特別引人注目、特別發人深省的問題,包括: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于革命和現代化的關系;在不斷探索中前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確認識和科學對待這五個問題,就抓住了20世紀中國歷史的本質特征,就可以從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中逐步掌握其規律性。
當我們在新的世紀里,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去邁步跋涉新的偉大征程時,重溫剛剛逝去的20世紀的崢嶸歲月,我們將會得到許多發人深思的歷史啟示。這正是《史綱》在今天出版的意義所在。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
讀《毛澤東傳》,讀什么?
陳 晉
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寫,逄先知和金沖及主編的《毛澤東傳》,分“1893—1949”和“1949—1976”兩個部分,是一部反映毛澤東生平和思想的政治傳記。其特點有三:一是所引原始文獻資料異常豐富,超過所有同類書籍,所引當事人的記錄和回憶,也經細致甄別;二是始終把毛澤東的活動放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進程的大背景中來敘述和分析;三是突出了毛澤東在重大歷史關頭的決策過程,即不僅寫他做了什么,還寫他為什么這樣做和怎樣做的。這三點,正是權威人物傳記所要求的客觀性。
《毛澤東傳》全書200余萬字,篇幅大了一些,非專業人士讀下來也非易事。由此尚需疏理,讀此書應該關注哪些問題,即讀什么?從《毛澤東傳》內容看,我覺得可有三讀。
第一,讀黨史。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1936年采訪毛澤東個人經歷時,曾有這樣一個體會:毛澤東的敘述,開始越出“個人歷史”的范疇,并且以某種方式不知不覺地把個人歷史融于一個偉大運動的歷程之中,雖然他在這個運動中保持著主導作用,但不再是“我”而是“我們”了,不再是毛澤東而是紅軍了,不再是個人經歷的主觀印象而是一個觀察家的客觀記載了,而這個觀察家所關心的,是作為歷史的人類集體命運的轉變。斯諾的這個體會,比較真切地傳達出毛澤東和中共黨史的關系,以及毛澤東根據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回憶“我”和“我們”、個人和歷史關系的情況。《毛澤東傳》遵循了這個原則,沒有把毛澤東作為一個孤立的領袖人物來敘述,而是通過他和歷史的互動,展示出中國革命和建設生動而曲折的歷程。諸如,可以從毛澤東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過程,看出五四運動前后的現實氣氛;從毛澤東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部長期間的活動,看出大革命時期國共合作的真實圖景;從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失敗后率部上井岡山的過程,看出中國革命面臨的向何處去的大思考、大選擇;從毛澤東在中央蘇區時期的遭遇,看出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實質和危害;從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的復出,看出黨和紅軍的命運處在怎樣的生死存亡關頭……順此下去,我們還可以理出很多,一直到毛澤東晚年從支持鄧小平主持的整頓到“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過程。把這些連接起來,事實上就是一部線索清楚、主題明了的黨史。讀《毛澤東傳》即讀黨史,實為順理成章之事。
第二,讀經驗。所謂經驗,無非是紛繁復雜的歷史進程和個人活動中挾帶的對后人有用的啟示。《毛澤東傳》從毛澤東的探索中所展示的經驗,一是理論經驗,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和特點;一是實踐經驗,即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的規律和特點以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和特點。這兩個方面的經驗,又非孤立凸現,而是互相催生和互相影響的。《毛澤東傳》分別把毛澤東在各個時期重要的理論探索單獨成章作了敘述和分析。諸如,“反對本本主義”、“總結歷史經驗”、“新民主主義理論”、“《論十大關系》到八大”、“《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和整風反右”以及“中蘇論戰”等等,夾雜在具體實踐活動中來敘述的毛澤東的理論思考,在書中就更多了。把這些內容連結起來,也就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進程,即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表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是怎樣不斷地提出重大問題,毛澤東是怎樣回答并把它們總結和升華為理論成果的。反過來,還可以看出,黨的基本理論又是怎樣反映在黨的政策和策略當中,成為指導實踐的思想工具的。該書除了展示正面的經驗外,也反映了一些反面的經驗。諸如,黨在幼年時期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革命年代我們黨為什么連續三次出現“左”傾錯誤,“大躍進”運動是怎樣違背經濟建設規律的,特別是毛澤東為什么會犯發動和領導“文化大革命”這樣的錯誤,等等。書中對當時條件下出現這些錯誤的原因,也作了客觀的敘述和分析。可見,讀《毛澤東傳》,對全面了解和正確認識黨在各個時期所積累的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都是很有裨益的。
第三,讀個性。如果一本政治傳記沒有反映傳主和同時代其他人,特別是和他的同事們的不同特點,不能算是成功的傳記。《毛澤東傳》的傳主即為毛澤東,他當然是書中的主角,所有重大歷史事件都是圍繞他的經歷、思考和決策來展開敘述的,從中不難讀出毛澤東的一些個性化內容。諸如,大革命失敗后黨領導的起義,都先后遭受挫折,為什么是毛澤東而不是其他人,在遭受挫折后率先把隊伍拉向山里,由此探索出中國革命的道路;毛澤東在黨內幾經沉浮,他是怎樣對待個人不平遭遇的;他不是打仗出身,為什么在游擊戰爭中能夠那樣快地成長為卓越的軍事家;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那樣豐富和曲折,在黨內熟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也不少,有的比毛澤東還要熟悉,為什么是毛澤東而不是其他人那樣善于從理論的高度進行闡發;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領導恢復國民經濟、實現社會主義改造、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是怎樣進行重大決策和深入思考的,他的領導方法和思想方法有什么特別之處;在我們黨應對各種嚴峻挑戰與困難時,他體現了怎樣的巨大勇氣和政治智慧;他晚年對中國的現實和未來的思考陷入了什么樣的迷霧,陷入這些迷霧后,他既要糾正“文革”弊端又要堅持“文革”路線的矛盾心境;凡此等等,在書中均有所反映,有所分析。讀出一個有個性特點的毛澤東,也非難事。
關于《毛澤東傳》,有此三讀,即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