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上說是國家凝聚力所內含的國家意識與國家責任貫穿于每個社會成員的思想與行為中,使不同群體在處理社會思想與行為的沖突和矛盾時容易形成共識、服從大局。
國家凝聚力是一個世界性課題。我國歷史上,西漢“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明代“永宣之治”、清代“康乾盛世”等,都是國家凝聚力空前強大的時期。世界歷史上,羅馬帝國、波斯帝國、奧匈帝國、大英帝國等著名帝國稱霸世界的時期,也是其國家凝聚力達到巔峰的時期;而這些不可一世的帝國們走向沒落,也是從國家凝聚力喪失開始的。我國能夠排除世界不利形勢的干擾,實現連續30年的經濟增長,如果沒有強大的國家凝聚力也是不可想象的。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國家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振興發展的不竭動力。任何國家要發展要振興,要在劇烈的國際競爭中謀求屬于自己的位置,就必須增強國家凝聚力。
國家凝聚力是克服危機的動力源
國家作為多種利益群體的聚合體,國家凝聚力具有力量聚合功能。國家利用國家凝聚力化解矛盾、統一目標、集合力量,達到推動國家發展的目的。國家通過滿足社會成員的理想、欲望等多種需求,把對不同群體的吸引力滲透到每個個體,使個體產生一種對國家的向心力。在面臨內外壓力時,國家凝聚力則具有定向轉化功能。強大的國家凝聚力不僅可以更好地利用有利的環境和形勢,使自己的國家加快發展,也可以把不利的形勢及內外壓力轉化為發展的動力。如果一個國家缺乏凝聚力,不僅受制于內外壓力不能自拔,即使面對好的環境與形勢也會因國家缺乏統一的意志和力量而喪失發展與振興的機遇。
一些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突出,不同社會力量之間相互角逐。國家強了,人民富了,國家凝聚力反而弱了。許多經濟學家從工業化發展階段的規律性解釋,這種現象是由于人均經濟收入達到一定水平所出現的矛盾凸顯期;但從凝聚力學的角度解釋,是人以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而新的需要開始形成時所出現的利益分化造成的國家凝聚力周期性起伏變化。在這個時期國家政權如果處理不好新的矛盾,就會形成國家凝聚力的弱化期,這個時期也是對國家政權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檢驗與考驗時期。
2011年西方發達國家相繼出現的動蕩現象,雖然和發展中國家出現的矛盾根源不同,但也是國家對不同群體利益矛盾調整不力、國家凝聚力對民眾的影響下降造成的。所以在經濟危機籠罩下的世界各國要真正從經濟衰退的陰影中走出來,就要形成統一力量,強化國家凝聚力,這才是戰勝經濟危機的內在動力和重要前提。
國家凝聚力是文化融合的黏合劑
多元文化的存在是現代國家面臨的客觀現實。多元文化體現著社會的發展與繁榮,但如果出現泛化和沖突,則可能造成人們的思維混亂和社會無序。因此,現代國家無論其社會性質如何,都必然存在多元文化之間的融合問題,也同樣存在著代表國家意志的主流文化與其他非主流文化之間的主導與被主導的問題。這種文化融合過程中,主流文化的主導地位是由國家凝聚力的強弱所決定的。當國家凝聚力十分強大時,社會不同群體自覺接受主流文化的融合,主流文化就對非主流文化的主導性越強、影響力越大;當國家缺乏凝聚力時,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文化沖突增加,文化融合出現困難,甚至可能形成沖突。
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不僅可以主導和影響本國的非主流文化,而且隨著國家凝聚力在世界范圍內擴大,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也會影響其他國家的主流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與競爭的今天,哪一個國家主流文化能夠在世界文化大融合中保留較多的本國文化元素、能夠贏得主導權,與國家凝聚力的強弱有著直接因果關系。
國家凝聚力是和諧發展的助推器
世界歷史表明,沒有哪一個國家是在動亂和一盤散沙中實現發展與崛起的。這說明建立和保持穩定與和諧的社會,對任何國家的發展與崛起都至關重要,但是我們要建立和保持穩定與和諧的社會是離不開國家凝聚力發揮的促進功能的。國家凝聚力是國家目標意志統一條件下的吸引聚合力量,當它作用在不同群體時,能夠發揮力量聚合作用;當它作用在國家成員時,能夠激發為國爭光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當它作用在國內人民內部矛盾的各方時,能夠在意志和目標共鳴中促進矛盾得到化解。國家凝聚力之所以有如此作用,從根本上說是國家凝聚力所內含的國家意識與國家責任貫穿于每個社會成員的思想與行為中,使不同群體在處理社會思想與行為的沖突和矛盾時容易形成共識、服從大局。
當然,這種國家意識和國家責任是在國家凝聚力形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國家成員在國家滿足了其精神、物質、政治和文化等諸多需求,產生了對國家的向心力,然后才具備的。發揮國家凝聚力對國家實現穩定與和諧發展過程中的促進功能,不能離開經濟發展惠及民生的主題,必須讓發展的成果惠及每一個人。只有在此基礎上進行教育引導,人民群眾才會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發展動力和國家凝聚力;企圖越過這個基礎,通過單純說教來讓人民產生國家凝聚力的想法是非常不現實的。因此,人民群眾的國家意識和國家責任的培養是增強國家凝聚力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不能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