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求共識就是“找麻煩”,但找來的是小麻煩,省去的是大麻煩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北京同仁堂門口的這副對聯,許多人耳熟能詳。不管炮制什么藥,都是該炒的必炒,該蒸的必蒸,該炙的必炙,該曬的必曬,該霜凍的必霜凍,絕不偷工減料……“不怕麻煩”的古訓,成就了同仁堂的百年老店。
“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制藥治病和治國理政有著本質的相似,都要有一種“不怕麻煩”的精神。今天,治國理政面臨著更多挑戰:群眾的訴求越來越豐富、決策的程序越來越嚴格、輿論的格局越來越多元、媒體的監督越來越細密……在這樣的背景下,增進共識、凝聚力量,更需要不畏辛勞的毅力和精耕細作的耐心。
不可否認,“勤刷鍋的媳婦打碗多”,不怕麻煩爭取人心,常常意味著更多考驗,于是有些人就當起了鴕鳥先生。有的認為搞協商是把“簡單事情復雜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覺得聽取不同意見會“弄亂人心”,不如自己說了算好;還有的認為現實事務車載斗量,要解決的矛盾層出不窮,花時間在統一思想上“不值得”,不如快刀斬亂麻,干起來再說。殊不知,磨刀不誤砍柴工,人心齊方能泰山移,天下哪有怕麻煩的政治?
還有一種,就是依然抱有土皇帝思維,視不同意見為“麻煩”,拿自己意志當“共識”,不加區別地把反對與敵對畫等號,不分青紅皂白把人推向對立面;習慣于行政命令,該走的程序不走,該舉行聽證的走過場,簡單粗暴、只求速效,甚至把法律規定當做絆腳石。其結果,不但難以形成共識,還會激化矛盾。這些年來,一些突發事件“小事鬧大、大事鬧炸”,莫不與此有關。
大石攔路,勇者視為前進的階梯,弱者視為前進的障礙。換個角度來看,“麻煩”并非壞事。有些麻煩,是對權力行使的督促;有些麻煩,是改進工作的契機;有些麻煩,是構筑信任的材料。一些地方的拆遷之所以能夠“拆出和諧”,一些公共事件之所以最后實現彼此和解,一些政務微博之所以贏得眾聲叫好,就在于有不怕麻煩的聽證會、懇談會,不辭辛勞的求溝通、交朋友。從某種意義上說,求共識就是“找麻煩”,但找來的是小麻煩,省去的是大麻煩。
領導干部要有擔當。不怕麻煩本身就是一種擔當。如果凝聚共識那么容易,要領導干部做什么?好團結的人才去團結,容易做的工作才去做,我們工作的含金量又體現在哪里?治國理政就要不怕麻煩,不怕麻煩才有良政,更不要說治理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正因如此,越難的工作越要去做,一個干部的水平,就體現在調和鼎鼐、解決大事難事中;一個社會的共識,也是在“不怕麻煩”中累積起來的。
身處一個利益多元、觀念多樣、思想多變的轉型社會,在治國理政中最大限度增進共識,不能滿足于做快餐,而是要慢工細活,會做佛跳墻這樣的功夫菜。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強調的,“盡可能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約數”。雖然有些人說的話、提的意見有時聽著不舒服,征求意見、統一思想要花時間,但只要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即便說得尖銳一些,即便工作費時一些,我們要有這個胸襟和氣度。別人的批評,正確的要聽、要改正,不正確的要容、要引導,不能因為怕麻煩就拒人于千里之外。惟其如此,才能求得理解信任,求得真知良策。
哲人說得好,不想做一件事,總能找到借口;想做一件事,總能找到方法。以“不怕麻煩”的精神去贏得民心,以舍我其誰的作為去開拓進取,我們一定能促進國家上下的良性互動、國民信心的不斷提升,締結萬眾一心的最大公約數。